中文

从13本百年前的“排日账”中 勾勒出19世纪中国农

发布时间:2025-03-09 16:52浏览次数

  18世纪80年代后期起,欧洲出格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采办茶叶数量大幅提高,东南山区的茶业经济获得长脚成长。发觉商机后,程发开正在鸦片和平迸发前就做起茶叶收购、销售的生意。认识到种茶卖更赔本后,程发开还买下一个茶园,以此做为次要的原始堆集,程发开完成成婚、生子、盖房这几件“人生大事”。19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承平活动那段时间,也是程家相对“岁月静好”的年代。

  2006年,大学汗青学系传授刘永华正在安徽黄山屯溪一家出售旧文书的店里,发觉13册晚清期间的排日账,是程姓一家三代人留下的记实。这些记事始于1838年,终究1901年,从记实看,他们虽然是东南偏僻山区的通俗农人!

  若是没有这叠排日账,程家父子三人就会像绝大大都农人一样现入汗青尘烟。现正在,经由刘永华梳理,他们的人生得以被大致勾勒出来。

  2007年春天,刘永华终究找到程家糊口的上湾村。那是一个位于群山山麓的小村,稀稀落落分布着几户人家,村前有条小,四周是耕地、山场,村庄和他闽西农村老家很像。沿着小一点点往村里走时,刘永华脑海里天然浮现起100多年前,程发开祖孙三代正在这里往来,买卖、劳动、走亲访友的身影。

  从明清到,安徽徽州保留下来的文书有100万件摆布,数量正在全国最多,本地由此呈现不少文书店,黄山市屯溪老街上的文书店更是名声正在外。2006年,刘永华刚好到徽州加入学术勾当,薄暮会议竣事后,他特地去逛屯溪老街。

  正在老街那家规模最大的文书店,刘永华环视一番后,目光落到角落里一叠不起眼的文书上。它们有15册,封面用毛笔字写着“每日登记”“每日账簿”等题目,笔迹不算讲究,书写者的文化一看就不是很高。尘埃渗入发黄的土纸概况,有些页面还被虫蛀过。刘永华打开辟现,此中13册是他之前就领会,但学术界还没遍及惹起注沉的排日账。

  “其时就晓得这常罕见的工具。”店从开价不高,只需了600块钱。刘永华却感觉它们很是宝贵和稀有,“一家三代人写的,这种环境到目前为止绝无仅有”,他判断买下,“有时感觉也是一种命运,我刚好晓得这是什么,也对通俗的糊口出格有乐趣”。

  19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范畴内米价起头逐步上涨。程允亨兄弟各自成婚后,家庭琐事发生的矛盾起头增加,程发开决定分炊。分炊后,程允亨的茶叶产量天然少了,茶价也有所下跌,糊口变得。此中有四年,程允亨家还大事连连——双亲归天、儿子成亲。特别是儿子的聘金一项开支,就超出程允亨其时一年茶叶发卖的毛收入。他借下高息债权,最初累计起来,每年光是要还的贷款利钱就占家庭年收入的64%。

  恰好这时,华北迸发义和团活动,中国茶叶出口跟着遭到影响。常年收购程家茶叶的一位茶商,正在1900年昔时一曲没领取购茶款。那年冬天,程允亨的债权危机终究“爆雷”,债从带人从他家抬走一头猪。允亨典当了布、菜园,卖了鱼和部门田产,才临时将讨帐风潮对于过去,但仍有相当一笔钱没还清。程允亨生了8天病,没钱看病的他只能硬扛。

  刘永华特别想晓得的是,程同仓之后程家人的糊口情况——有没有儿女?若是有,履历20世纪的沧桑和后,他们能否还存正在于世?“等于给材料一个弥补,也是最初的交接”。

  程家住正在婺源县北部一个叫沱川的山间盆地,那里耕地面积少,农人正在农活之外还得运营各类小商品维持生计。程发开农闲时走街串巷,卖鱼干、葛根、黄精、盐、麻袋、布、茶叶等,此中茶叶是程家人最主要的收入来历。

  承平军攻占婺源镇当天,程发开正在家做芒鞋。他问母亲借一两银子,付了0。02两利钱。两个儿子成家后,家庭摩擦增加,程发开筹算分炊,分炊前请来木工做床。

  离村子只要一两里远时,刘永华碰到一位七旬白叟。他看起来精精瘦瘦,是南方村落常见的白叟抽象。刘永华上前扳话,问白叟家村里能否有人姓程,有没有传闻过程同仓这小我。没想到他用浓沉的婺源话口音说,那是他祖父。“其时我很是欢快,研究终究有下落了,不只回到了具体场景,材料还跟人都对得上”。

  晚上一回宾馆,刘永华就起头细读这些排日账,越读越兴奋,随即发生了写一本书的设法。“以前通俗的糊口,大都来自士医生阶级的记实。现正在跟着史料挖掘不竭深切,也能找到一些关于他们的间接记录,好比他们记的账,或者是跟他们相关的诸如田产典当、买卖的契约,但消息相对仍是片段性的。”程家人留下的记录分歧,前后历时六十来年,哪怕有些年份间断,特别是天平活动前后的记录一共少了十余年,但全体而言很丰硕,能够比力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他们糊口的分歧面向和各类场景,填补汗青研究中19世纪农人糊口的空白。

  程发开佳耦至多有两个儿子,老迈允兴出生正在1844年前后,老二允亨出生正在1849年前后。程家三代人中,程允亨留下的排日账最多,他天然成为刘永华笔下的配角。程允亨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前期,承平活动迸发。咸丰四年后,承平军持久占领徽州,这时他十二三岁,父亲也留下一些关于“长毛”的记实。

  由于史料和“学术”,19世纪中国农人的糊口一曲处于缺席和恍惚形态。排日账如许的平易近间文献史料,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研究中也没被提及和使用。认识到程家这13本跨度长达半世纪的记实很是稀有,刘永华决定为这一家人写一本书,“我想打破大师对明清农人的刻板或者笼统印象”。18年后,他完成新做《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平易近的糊口世界及其变化》。

  3年后,程允亨归天,享年55岁,排日账传给了儿子程同仓。他不像祖父和父亲那么勤快,只留下几本潦草的排日账及两本简单的账簿。幸运的是,程允亨正在最的时候也没当掉茶园,为程同仓翻身留下可能。刘永华说,20世纪初茶叶出口价钱又上涨了,这一轮涨幅到一和竣事后才回落。“程家的生计危机迸发于茶叶上涨的前夕,这不克不及不说是令人可惜的”。

  起头研究程家三代人后,刘永华经常跑徽州,“回到汗青场景对我来说极其主要,由于不少现实有待确认,良多材料需要弥补。”刘永华将这种由汗青学者开展、以汗青学为本位的郊野查询拜访称做“汗青学郊野查询拜访”。不只能够丰硕文献的数量和类型,由延长至史料、实物遗址,也正在必然程度上拓宽了史料的注释空间取解读体例,获得一种“汗青现场感”。

  正在《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书跋文里,刘永华自言“以再现汗青上通俗的糊口为主要”。他注释,如许的感取正在厦门大学汗青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遭到的学术锻炼相关,更深层的缘由,是他本人就出生正在通俗农家,去郊野查询拜访时看到乡平易近,天然会萌发亲近感,“只不外社会经济史的锻炼,让我能够更无意识地呈现通俗糊口,写出农人糊口中的肌理层面”。

  山里春寒料峭,白叟热情邀请刘永华去家里。他和儿子儿媳妇糊口正在一路,儿子出去打工了,就找了个会说通俗话的年轻邻人做翻译,大师围坐正在火塘边聊天。白叟说,只晓得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再往上的先祖的名讳就不清晰了。对曾祖父程允亨,他没有任何回忆,终究程允亨辞世时,孙子程长久也才七八岁。白叟还说,此中一个就是程长久。

  排日账是风行于婺源境内的一种平易近间汗青文献。所谓“排日”,是指这种簿本每日记实,而“账”是指其记实了家庭的日常收入和开销,取账簿类同。分歧于通俗账簿的是,排日账凡是还每日记实了记账者及家人的日常行事,有点接近于日志体的文献。

  看了十多年程家人的排日账,刘永华对他们早已熟悉不外。不管是写做仍是接管采访,他都很是天然地说起“发开”“允亨”,口吻天然得仿佛正在说亲戚或旧友。可是那天,当亲目睹到程家老宅所正在的,刘永华仍是无限感伤。前往搜狐,查看更多。